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

一、用户需求

随着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快速发展,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。数字文献资源的收藏比例在逐年加大,并且远远超过了纸质载体的文献资源。

由于资源提供商出于数字版权保护目的,通常采取IP地址范围限定模式,使得图书馆的合法读者(学校师生)无法在家中或行程途中访问这些数字资源。

如何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和服务时间,以进一步提高数字资源的效用?

二、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解决方案

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(Remote Access Service for Digital Library以下简称RasDL),是以上海半坡文献服务网关(URL改写技术)为基础,将现有局限于园区内网的数字图书馆服务通过Internet拓展到学校师生的家庭书房,同时又能有效防范文献资源被非法滥用。

三、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关键技术

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利用本公司自主知识产权《数字文献资源协同阅览服务系统》中特有的文献资源服务网关技术,以纯Web模式为读者提供远程访问服务。

四、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主要特色
4.1 无需客户端,无需任何插件

读者无需安装任何客户端或任何插件;

支持Windows、Linux、Mac OS X等主流操作系统;

支持最新版本的主流Web浏览器: IE、Firefox、Google Chrome、Safari等。

4.2 移动阅读支持

同样以纯Web浏览器模式。支持原始文献数据库在移动设备上的远程访问服务;支持PAD平板电脑、智能手机等多种移动阅读设备终端。

4.3 无并发用户数限制

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技术内核所使用的是TCP/IP通讯方式下无保持连接技术(当用户实际提出数据请求时构建一个临时通道连接。没有数据请求时,网络通道空闲他用)。因此,不存在用户同时上网并发数限制。这一优点,能够保证在现有网络带宽条件下,尤其在高峰使用时段,为最多的用户提供有效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。

4.4 用户分组与文献资源绑定

可以将读者分组设置。由此,依据不同的组别对不同的数字文献资源授予不同的访问权限。

4.5 流量限定与监控

系统实时监控当前在线用户、用户来源IP和所访问的目标数据库等信息,可以在线剔除用户。可以个性化预设远程访问流量每日阈值,以防止恶意下载,有效抑制数字资源被非法滥用。

4.6 文献阅读缓存

文献网关技术同时具备了对所访问过Web文献页面的Cache(缓存)功能。这一优点,将进一步提高了读者阅读的响应速度。尤其当数字图书馆文献服务资源是在外部网(网上包库)时,能进一步减少网络进、出口带宽压力,有效利用现有网络出口带宽。

4.7 资源利用统计

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的访问日志详细到用户访问时间、所在IP地址、访问文献数据库及其数据流量等信息内容。提供时间分段条件下的部门、读者、文献数据库等各种灵活的统计报表。

4.8 基于Web的系统管理

系统管理全程采用Web界面管理模式,无需Linux背景知识,系统管理员只要通过Web浏览器即可实现全部的系统管理和用户管理功能。

4.9 安全稳健的Linux基础平台

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是在开放源码操作系统Linux 基础上,以国际著名的OpenLDAP(用户认证)、OpenSSL(安全信息传输)、IPtables(防火墙)和postgres(数据库)等开放源码项目为基本组件,架构起了一个稳健的Linux-box服务平台。

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多年来为近百家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和公共图书馆提供有效的数字文献远程访问服务,尤其是在不少的军队用户单位,经受了安全部门长期的严格监控考验。

如有需要,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也可以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下部署运行。

五、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小结

上海半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具有图书馆行业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实用性。

该实现方案不需要昂贵的专有接入设备,具有独特的用户管理和资源访问控制手段,远程用户使用简便。

一、能够满足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的远程访问服务功能;

二、无需客户端,支持最新版本IE、Firefox、Chrome、Safari等主流浏览器;支持Windows、Mac OS、Linux等主流操作系统;

三、移动阅读支持;

四、无并发用户数限制,系统使用 TCP/IP 通讯方式下无保持连接技术(当用户实际提出数据请求时构建一个临时通道连接。没有数据请求时,网络通道空闲他用);

五、是能够有效抑制数字资源非法滥用现象。

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可扩展:

一、致汇一站式学术搜索服务;

二、基于文献(篇)阅读的文献利用统计;

三、个性化文献阅读服务;

四、LDAP读者统一身份认证服务。

《数字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》的部署和实施,将能够进一步提升数字图书馆服务能力;促使图书馆现有数字文献馆藏发挥更大的读者服务效益;让图书馆读者感受到图书馆的数字阅读服务无处不在、无时不有。